进入秋天,天气渐凉,水温开始降低,有些养殖户就已开始着手越冬前的准备,改底调水或是进行预防性的杀虫消毒等。如果一些养殖户遇到的水质问题,不吃食问题,那改底调水肯定是需要的。之前已写过好多,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杀虫消毒的问题。这几天,好多养殖户发来的照片,鱼体身上许多红点,或是鱼的尾部翘出水面。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况,大多是寄生虫引起的。再结合这段时间的水温,每年这个时候锚头鳋都有一个爆发期,水温适宜繁殖,再加上水体中有促进繁殖的载体有机质,越是这样的水体,锚头鳋越多。一个月前,一水库老板说水库有花白鲢在死,由于当时死得并不是太多,于是就建议老板观察两天,如果是打鱼引起的,一两天过后就没有了,如果还有那就得用药。但一周后还在出现死鱼,老板看死的不是特别多,也就没有用药,这样一拖就是一个月。这种情况,看似节省了药钱,但死的鱼,还有因为发病引起的减产才是最大的损失。特别是这种越冬前,出现鱼异常跳出水面,鱼体上有红点,或是尾部露出水面,俗称的翘尾巴病,以水库为例,如果有锚头鳋引起少量死鱼,如果不杀虫,明年一开春,必然会引起寄生虫病。
鳋头鳋的繁殖速度惊人,一昼夜就可以产成百上千个卵,锚头鳋排出的虫卵孵出无节幼体,经过5次蜕皮变成桡足幼体,桡足幼体再蜕4次皮,需要3-4天,当锚头鳋在第五桡足幼体时,达到性成熟,在鱼体上交配后的雌性苗头鳋寻找合适的寄主,开始寄生生活。在现在最适的温度下,产出的卵,只要5-7天后雌性的锚头鳋就将寄生上鱼体,如果水体里有一条雌性锚头鳋,那7天后,水体里就可发展成几百条锚头鳋。根据今年的气温,现在正是许多地方锚头鳋病的高发期。
雌性锚头鳋经过变形,头部深深的扎入鱼体的肌肉内,一般的外用药物很难将其杀灭。但锚头鳋的生长特点,寄生在鱼体上分童虫、壮虫和老虫三个时期,可杀灭其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,一般的氯氰菊脂或是阿维菌素均能达到杀灭的效果,但对于寄生在鱼体上的童虫效果较差,尤其是壮虫,很难将其杀灭。所以只有根据其周期性,每间隔5-7天用一次,连用三次药,才能达到理想的杀灭锚头鳋的效果。针对锚头鳋,我通常建议养殖户用正康元锚鳋净,持续作用时间长,100毫升用2-3亩,当特别严重时5天后可追加使用一次。建议可根据锚头鳋的生长特性,可在其还没有大量繁殖期,在有虫的情况下,提前杀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要杀锚头鳋,掌握好杀虫时机
进入秋季,鱼的吃食大增,伴随而来的就是鱼的排泄物也增加,水体中的有机质随之增多,成了众多寄生虫生长繁殖的最佳场所。很典型的就是现在兴起的垂钓塘,很多钓友都喜欢用粉饵,这些饵料进入水体中,就会促进寄生虫的繁殖。比如今天上午就有一钓鱼塘老板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。我想这条虫大家一看就明白,锚头鳋。稍加细数,这条草鱼体表至少寄生有几百乃至上千条锚头鳋。如此多的锚头鳋,而且每条锚头鳋尾部都有两个卵囊,每个卵囊都怀有几十至几百粒卵,这些卵囊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在产卵,这就给锚头鳋的杀灭带来了难度。对于视频中如此众多的锚头鳋我们建议是需要杀两次,才能彻底解决这个寄生虫的问题。这里就有一个间隔多长时间的问题。因为从卵孵化成无节幼体,经过五次蜕皮大约是2-3天,然后变成桡足幼体,再从第一桡足幼体蜕皮四次至第五桡足幼体,达到性成熟,在鱼体上完成交配,雌性锚头鳋寻找合适的寄主开始寄生生活,在水温20度左右,又要4天,所以总的时间就是六至七天,根据从去年至今年搜集的用锚鳋净杀锚头鳋的效果数据来看,大量锚头鳋寄生后,第二次杀虫选择的时机是按水温乘以天数等于100来计算,也就是说水温20度只间隔5天,当水温15度,则间隔7天,以此类推。当一条鱼上只有几十条锚鳋寄生时,按以往的效果数据,用锚鳋净杀一次就可以了,使用的剂量是一瓶100毫升用2.5亩水体,水深超过两米只按两米计算,无鳞鱼可用。
大量锚头鳋寄生,多发于有机质多的池塘
关于锚头鳋还有一个业内的争论,就是一条鱼有多少条锚头鳋该杀,几条锚头鳋需不需要杀。前年听华中农大的陈昌福讲课时,陈教授就主张少量不杀,但这个不杀肯定还是有前提条件的,只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讲而矣。在这些年我遇到的情况来说,我总结的要看水温,看水质,分清情况再定一条鱼上有几条锚头鳋该不该杀。一是看水温是趋于适合锚头鳋繁殖还是不适合,锚头鳋最适繁殖水温在20-25度,就现在这个水温,即使只有几条都该杀。因为当你发现的时候只有几条,但一周后就已经呈了几何倍数的增长,即便不死鱼,也会影响鱼的生长。二就是看水质,如果水质清廋,透明度可以达到40-50公分,这种情况比如再叠加上是温度比较低的时候,也是可以考虑不杀的;假如水体中有机质多,很易于锚头鳋的繁殖生长,那肯定也是要杀的。
虫体脱落后,鳃盖表面的锚头鳋留下的创口
最后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,锚头鳋属于大型寄生虫,虫体脱落后会在鱼体表留下伤口,细菌会乘虚而入,特别是一些条件致病菌,如嗜水气单胞菌,养殖水体里无处不在,一旦有伤口,鱼机体免疫力降低,就通过伤口、肠道进入血液,一旦定植成功,就在血液里分泌溶血酶,血液里的血红蛋白被溶解后,渗透出血管壁,鳃盖、鳍条基部及腹部发红,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菌性败血症。大量出血后,鱼就因机体缺氧而死。所以杀虫后的消毒,那是一定要用的。曾经就有人因为杀虫后没有消毒,最后损失很大,最后老板给我说,这个教训我花了几万元买的,早知道还是该听老师的。
从鱼体上取下的锚头鳋
“出血病“与锚头鳋
进入夏季,温度升高,细菌繁殖加快,每年的这个时候,总会有一波“出血病”的高峰期,说起“出血病”,其实准确的来说,应该叫细菌性败血症才准确,只是老百姓看到鱼体发红,就都叫成”出血病”,准确来说出血病,只有病毒引起的才叫出血病,比如草鱼的出血病,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,让血液以细胞的形式流出血管;而细菌性败血症呢,比如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,是由于嗜血气单胞菌进入了血液,在血管中定植成功,不断繁殖产生的溶血毒素,把血红蛋白溶解,让溶解后的血液通过血管壁渗透到血管外。所以出血病与败血症有本质的区别,只是大家都这样叫,也就约成定俗了。
在大家所讲的“出血病”中,还要分很多种情况,比出血是局部点状或团状发红,这种出血则可能是由寄生虫引起。小个体的寄生虫少量寄生时,并不会对寄主产生多大的危害,只有在大量繁殖时,才会对鱼产生危害。而大个体的寄生虫,如锚头鳋、鱼鲺、中华鳋则容易对鱼造成伤害,这些较大个体的寄生虫,像锚头鳋在广东叫叮虫,是以头胸部插入鱼的鳞片下,寄生处鳞片脱落,出现出血的红斑。这是锚头鳋寄生后最明显的特征。现在锚头鳋的种类大体分成三种,一种是多态锚头鳋,在花白鲢、团头鲂上常见;另一种就是草鱼锚头鳋;第三种就是鲤、鲫和鳗鲡锚对鳋。无一例的都会对寄生处造成创伤,在水质好,密度低、低温时,对鱼的危害相对比较小,一旦温度升高,在密集养殖的网箱、精养鱼塘,细菌则通过伤口进入血液,形成爆发性疾病。每年的5-6月,9-10月是全国性的发病高峰期。
在治疗由锚头鳋等大型寄生虫引起的“出血病”时,应先杀虫,然后消毒。杀虫可选用正康元混杀先锋,不伤藻对水体影响小,残留期短,无鳞鱼可用,用药相对更安全。按水体方量计算,100毫升可用2-2.5亩水体,水深一般计算至两米就可以了。用药根据锚头鳋的型态而定,若多为“童虫”,根100度日的时间关系,可以用两次,用药间隔期是5-7天;如是多为“壮虫”,施用一次即可。有些人有这样的经验,说锚头鳋涨一次水后,锚头鳋就没有了;或是用一次生石灰,锚头鳋又没有了;其实并非是把锚头鳋杀死了,而只是碰巧这些锚头鳋多为老虫期而矣。另外,锚头鳋叮后的创口相对大,在寄生时,细菌不易感染,而锚头鳋脱落后,细菌很容易通过伤口进入血液,所以在杀虫后两三天内应进行消毒。